毛澤東、周恩來在1970年代提出三個世界論。據此中國要拉攏第二世界的歐洲、日本,以對抗第一世界的美國與蘇聯。但半個世紀之後,時移世易,蘇聯已瓦解,俄羅斯至多還留在第二世界。歐洲、日本被美國打擊,無復當年發展聲勢,二者經濟相對美國大幅衰落。反而中國一枝獨秀,幾近替代當年蘇聯地位,與美國抗衡。
歐盟、日本和美國一起去工業化、金融化,在國際市場上造就了中國急速工業化與出口成長,佔全球首位。可同時亦協助當年屬第三世界的大國,如印度以工業化及比中國更大的人口隨中國崛起,形成今天全球南方,也不僅印度,它們正逐步與美國乃至中國分庭抗禮。只要國際不出現世界大戰,即使金融危機也主要限於金融化的國家,反有利工業化為主的國家,如中國、印度乘時發展。沒有戰爭,全球工業化技術和設備普及,全球南方的人口大國便最得利。首先是中國,其次是印度,隨後可能便是印尼,而不是人口稍次、但政治經濟不穩的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和巴西。
現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中國經濟規模已剛超越美國;印度居第三,相當中國一半;印尼第七,為中國的八分之一,印度的四分之一。增長勢,印尼高於印度,印度高於中國。後兩者經濟潛力巨大,有餘未盡,正追趕中國。
中國、印度、印尼三個亞洲國家若能合作,依現時工業化發展,將可主宰今後世界經濟,把美國歐盟日本邊緣化。歐日人口趨跌,即使美國靠非法移民穩3億人口,人口紅利和規模效益不可與中國雙印比較。中國與其跟美國為首的西方老大國家妥協、合作,倒不如與印度印尼的近鄰擁抱,建立全球最大的多重雙邊體系,互補有無,也帶動周邊國家進一步增長發展,抵銷美國西方的保護主義帶來對亞洲、對世界經濟的破壞。反過來,中國雙印能堅持並維護區域自由貿易,足以推動國際市場重回自由化、全球化,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大經濟協作基礎,意義更不僅是三國自身發展,及對美國的抗爭。
中印本是千年文化交流的鄰國,印尼受中華文化與印度教薰陶,文化相近,且更重要的是三國沒歷史仇恨、不可解的領土糾紛,以共同開發為念,甚麼問題都可解決。中印聯手更可致力消除英國埋下的宗教衝突,平息南亞矛盾。
研究院院長 陳文鴻

版權所有 ©2025 ON.CC (BVI)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