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是其中一個癌症常見的症狀,有高達八成的患者會因癌症病程或治療而出現持續的認知障礙,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對執行熟悉的工作感到困難和主觀自覺認知功能低下等。這些症狀與疲勞、焦慮、抑鬱與生活質素較差相關,但其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瞭,化療、年齡、基因多態性、DNA和線粒體損傷,心理和社會因素也有可能導致相關症狀。
目前藥物干預成效仍然有限,因此癌症相關的認知障礙主要以各種非藥物干預為主要治療:
‧認知訓練:透過結構化的練習,以增強特定的認知技能。通常使用電腦化認知訓練來鍛煉大腦,訓練記憶力、注意力和執行功能;
‧認知復健:結合心理教育、技能訓練和功能活動訓練恢復失去的認知功能;
‧冥想/正念:通過放鬆和增加對當下的注意力來增強心理健康;
‧運動:規律的身體活動能維持整體健康,進而改善認知功能;
‧認知行為療法:修正可能加重認知困難和情緒困擾的負面思維;
‧支持性療法:提供情感支持,鼓勵患者在安全的環境中分享經歷和感受;
‧中醫相關干預:太極/氣功和針灸/穴位刺激。
最近的研究評估了以上措施對成人患者的癌症相關認知障礙之有效性,結果顯示這些都是改善患者主觀認知功能的有效干預措施。
癌症相關認知障礙的臨床管理需採用整合性策略。首先應定期使用已驗證的認知評估工具監測患者主觀認知與客觀認知表現,以便盡早發現其功能變化並介入治療。醫療團隊會主動確認認知症狀對日常功能的影響,透過心理支持降低患者焦慮,協助調整負面思維。
治療計劃依據個案需求定制,結合多個非藥物干預模式介入。執行時亦會聯合心理、復健、營養等多個專業團隊,確保患者生理和心理層面得到全面照護,同時教育患者使其理解症狀多因性並共同參與決策。多面向管理模式已獲實證支持可顯著延緩認知衰退並協助適應生活。治療過程中持續追蹤認知功能與生活質素,透過動態評估及時修正介入措施,便能維持最佳治療成效。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30周年系列之三)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及助理教授何牧行

版權所有 ©2025 ON.CC (BVI)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