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失聰人士需要依賴人工耳蝸。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昨公布一項與德國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揭示人工耳蝸的時間差精準度,即聲音抵達左耳及右耳的時間差。研究結果有望改善人工耳蝸使用者的雙耳聽覺,或可提升其「聽聲辨位」能力,以及在嘈雜環境中的言語解讀能力。團隊計劃日後進一步將研究發現應用於人類人工耳蝸,例如加入精確時間編碼技術及改善其設計,實現新一代「仿生耳」的願景。
實現新一代仿生耳願景
正常情況下,人類大腦能夠區分小至幾十微秒的時間差,讓人類判斷聲音首先來自左側或右側,從而賦予人類「空間聽覺」能力。不過,現時的人工耳蝸仍未能為患者提供相關能力。研究團隊就使用動物模型進行評估,透過為8隻早期失聰的成年大鼠植入人工耳蝸,以辨識在其聽覺神經上施加電流刺激,能否協助大鼠分辨聲音來源。
結果顯示,大鼠不僅能夠迅速分辨聲音來源的方向,甚至對80微秒或以下的時間差極為敏銳。團隊隨後以不同電流刺激模式進行評估,結果發現,大鼠的感知主要取決於單一脈衝的雙耳時間差。
中大蔡永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Jan Schnupp表示,是次研究表明,許多植入人工耳蝸的用者,尤其是早期失聰人士,在空間聽覺等方面遇到困難的原因,或是由於現有設備的局限。透過針對脈衝時序的設計,或有助日後提升人工耳蝸的效能,惠及更多失聰患者。

版權所有 ©2025 ON.CC (BVI)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