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委會聯同漁護署調查網購寵物情況,發現網購貓狗較多健康欠佳。漁護署首席獸醫師楊莉表示,因應網購寵物可能涉及釣魚詐騙,署方設立專責調查小組,檢視網上的動物銷售和繁殖廣告,以及處理相關投訴,發現部分情況與其他類型的網騙相似,不法分子會利用假帳戶或即時通訊軟件的高度匿名,導致買家難以追查真實身份,不法分子亦可能利誘獎賞市民領養動物,牽涉金錢交易。
楊莉昨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指出,寵物店可以在網上賣廣告,但售賣寵物時需要展示真實的動物,而且要在其獲發牌照的實際處所進行售賣。
如果賣家的寵物屬於自家繁殖,署方會根據繁殖場的寵物數量發出「A牌」或「B牌」,如果市民不肯定相關牌照是否有效,可以致電漁護署熱線核實。
楊莉補充,合法來源的寵物包括入口或者本地繁殖,如果賣家聲稱狗隻是入口,必須提供相關入口證;如果報稱是本地繁殖,賣家須提供由漁護署加簽的狗隻繁育者聲明書,亦即俗稱的「黃紙」。她提到,不少市民對網購寵物的風險認知不足,故署方早前推出專題網頁「寵物釣魚詐騙」及宣傳活動,同時聯同消委會進行調查,期望提高市民的認知。
料9成屬無牌販賣
香港寵物業商會副會長陳雅芝在同一節目指出,網購寵物運送過程擠迫,若從內地走私來港,很有可能感染貓瘟或狗瘟,市民在購買時未必察覺,但問題可能在數星期後浮現。她認為,網購寵物吸引力大,部分價錢較實體店便宜兩至三成,但部分卻更加貴。她估計,現時九成網購寵物均是無牌,部分賣家聲稱自家繁殖,實為走私;即使是自家繁殖,亦未必領有牌照。
陳強調,漁護署有定期監察,包括要求寵物店領牌及每年申請續牌,發牌條件包括要為出售的寵物提供足夠空間、通風系統符合要求及打齊所需疫苗,確保沒有遺傳病才能出售;初生狗隻最少要10個星期大及斷奶才可以賣,以保障動物福祉。她又指,即使有無牌售賣寵物平台提供健康保障期,並承諾提供退款,但她質疑如何確保及如何兌現或追討。

版權所有 ©2025 ON.CC (BVI)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