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1946年獨立後,倣效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當中亦包括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可是過去這麼多年來,菲律賓的民主制度在形式上雖然具備多黨選舉的框架,卻予人虛有其表的印象。最近剛剛結束的國會中期選舉,又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這次選舉的暴力事件特別多,槍擊、暗殺等行徑頻生,期間造成多人傷亡,反映暴力已成為菲律賓政治競爭的一種手段。與此同時,今年選舉也賄選成風,不少候選人公然通過分發現金、提供低價大米等利益賄賂選民,削弱了選舉的公信力。
但菲律賓民主制度最深層次的問題,卻是政治家族長期壟斷權力。該國逾80個省之中,大部分是由不同的政治家族掌控。總統小馬可斯家族這次通過參眾兩院席位布局,依然維持己方陣營在中央的影響力;前總統杜特爾特則規避任期限制,再次當選達沃市市長,成功鞏固其家族在地方的權力。兩者均體現菲國所謂選舉只是權力世襲的表演場地。
這種家族政治的模式無疑削弱了菲律賓民主的代表性,讓政治淪為家族分贓,而非民生改善的途徑。選民的選擇權被限制在少數家族內,結果很容易導致政府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階層固化。
菲律賓之所以出現這種民主困局,很大原因是西班牙殖民統治該國時期,推行封建土地制度和政教合一統治,通過賜封土地形成大莊園制,導致土地高度集中,催生了地主與佃農的依附關係,成為後來地方家族壟斷權力的基礎。美國接手管治菲國後,雖然移植了三權分立和選舉制度,仍通過扶持地方寡頭鞏固其權力,導致菲律賓獨立後的政經權力依然集中在少數家族手中,形成半民主半封建的選舉文化,並且影響至今。
學研社召集人 戴慶成

版權所有 ©2025 ON.CC (BVI)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