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進入AI時代,各行各業都逐漸人工智能化,藉以取代人手。面對此情此景,當知世道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只有適者方能生存。此一道理同樣適用於的士業界。眾所周知,本港的士牌數量幾十年來如一日,形成根深柢固的利益集團,不少人藉炒牌致富,根本無心提升服務質素。直到網約車崛起,正面挑戰的士地位,危機殺埋身,業界終於不得不面對現實。
昨日有一批的士業界代表到政府請願,促政府加強打擊白牌車,保障車主權益;又指業界已向當局反映白牌車問題10多年,惟一直未獲正視,甚至拖延。運輸署則表示,將持續打擊非法白牌車,並會於今年內就規管網約車平台提出立法建議。事實上,這已不是的士業界第一次請願,近期已先後多次向政府反映困難,要求全面取締白牌車。有車主甚至形容業界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多次提出罷駛抗議,只是因為不得民心而作罷。
誠然,法例規定只有持牌的士,以及持有出租車許可證的車輛,方能合法取酬載客,Uber等網約車絕大部分為非法。然而,網約車之所以有可乘之機,很大程度源於的士業界不思進取,服務質素泥沙俱下。君不見,「黑的」劏客時有所聞,司機濫收車資、兜路、不願找續、不禮貌待客等投訴層出不窮,不少人一提起搭的士,經驗總是不愉快。
的士業界自恃政府不增加牌照數量、長期維持約1.8萬個而壟斷市場;部分司機亦以自僱身份為由,認為有權「揀客」、服務態度惡劣,以致強調優質服務、收費透明的網約車一出,即獲得乘客用腳投票。立法會早前披露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的士載客量大幅下降近三成;另有的士車主指出,近期酒店、機場等熱門載客地點,白牌車載客量達到的士的4倍。如果說這是業界「求仁得仁」的結果,雖不中亦不遠。
當然,造成今日困局,亦跟港府放任自流、不願觸碰利益集團的奶酪有關。市民要求全面開放網約車市場之聲此起彼伏,偏偏港府對此拖得就拖,結果白牌車愈做愈旺,的士業界的利益卻得不到絲毫保障。隨着有更多網約車平台進入本港市場,當中包括內地大集團,港府繼續把頭埋在沙堆,根本不足以應付各方需求。更須指出,港府早前向5支標榜優質服務的網約的士車隊,發出有條件暫准通知,但目前只有兩支車隊約300架的士以「試行模式」營運,跟原定7月共有3,500架的士投入運作的目標相距極遠。反映不是大家不給予機會,而是業界本身也存在種種局限。
由此可見,永續的士業界利益不切實際,港府及業界始終需要面對現實,開放網約車市場,盡快立法將之規範化方是上策。內地連無人駕駛網約的士都逐漸投入運作,香港還在故步自封,只會進一步落後於潮流大勢。與其千方百計禁止市場開放,倒不如想方設法提升服務質素,迎合消費者需求,將不合時宜的一套摒棄。
版權所有 ©2025 ON.CC (BVI) LTD.
All rights reserved.